2)第318章 庙曰仁宗_知否从蒙童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卫辰也从中得了好处,他刚刚加封银青光禄大夫,升一阶便是金紫光禄大夫,正三品。

  登基诏书宣读完毕,百官山呼万岁,简短而不失庄重的登基大典至此便宣告结束,之后登基诏书会被送到礼部,由礼部颁行天下。

  大典结束,百官散去,而卫辰却仍是不得清闲,他被任命为山陵五使中的卤簿使,还得马不停蹄地为先帝筹备葬礼。

  因着祖制,大周皇帝生前是不修陵寝的,必须在皇帝驾崩后才能开始修建帝陵。

  而《礼记?王制》又有言,“天子七月而葬”,也就是说,天子驾崩后七个月就需入土为安。

  因此,给大周皇帝修建陵寝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七个月,工期十分紧张。

  登基大典过后的第二日,卫辰就与钦天监的官员一道,先行奔赴河南巩义,在大周历代祖宗陵寝附近进行陵地勘察。

  卫辰带着人在山沟沟里一连打转了半个多月,搞得整个人都灰头土脸,这才选定了一处大吉之地,作为先帝的长眠之所。

  卫辰带上绘制好的地图,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汴京,向新君覆命。

  完成了先帝陵寝勘探工作后,卫辰又以三品以上(这里指官阶)朝臣的身份参与了商议先帝庙号、谥号之事。

  最先定下的是谥号,共十六字,体天法道,极功全德,神文圣武,睿哲明孝。

  先帝赵真的谥号即为,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。

  古时评价帝王功过,只看他们的谥号,但自唐以后,谥号一制便逐渐败坏。

  从具有褒贬之意的二三字变成了如今满口谀词的十余字,不仅又臭又长,而且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。

  真正能够给帝王一生功过盖棺定论的,便只剩下了庙号。

  因此,唐以前,称呼帝王多以谥号,而唐以后,则基本以庙号来称呼,就比如,没有人会称呼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广孝皇帝,而是称其庙号,唐太宗。

  庙号区区一字,便可褒贬帝王一生,故而选字极为慎重。

  为了议定先帝庙号,大臣们争论不休、乃至大打口水仗的场景,大周开国以来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。

  不过到了赵真这里,朝野上下却是难得地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声音,上到新君与太后,下到宰辅与群臣,皆一致认为,应当定先帝庙号为仁宗,取仁者圣人之意。

  到了为先帝撰写谥议之时,群臣公推卫辰执笔,不仅因为卫辰号称当世文宗,文章华国,更是因为卫辰自举仕以来,便深受先帝重恩。

  因此,这谥议由卫辰来执笔,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。

  不多时,就有书吏捧来纸笔,奉于卫辰面前。

  卫辰坐在桌桉前,一边亲自磨墨,一边打着腹稿,然而,以往文思泉涌的他,这回竟是没有半点思绪。

  卫辰的脑海中,不断地浮现出当年先帝于殿上点自己为状元的点滴场景。

  思及先帝生前待自己的重恩厚德,卫辰哽咽不已,竟是久久不能下笔,周围群臣也不禁触景生情,悄悄拭泪。

  半晌过后,在赵宗全派来的内侍的催促下,卫辰方才重新收拾好心情,提笔挥毫。

  “粤自庙号之建尚矣,惟其历古圣贤之君,莫不极其所以尊明盛德之称,又或至于代相袭之。

  夫仁者圣人之盛德,岂独未有以当之耶,抑当时鸿儒钜学,乃略于稽求,将天之所启,期以克配大行之庙乎?

  诗云: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。此之谓矣。惟功以创业为祖,德以守成为宗,皆尊尊之大义也。

  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,庙曰仁宗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