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六二章 猴脑_四合院:我是杜守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间转眼到了九月六号,星期五。上午。

  “叮,宿主今日签到奖励为‘泰丰楼’锅烧肘子X10。”

  ‘锅烧’是鲁菜的一种烹饪手法。一道‘锅烧肘子’,先煮,再蒸,再裹蛋糊油炸。

  后世有很多诟病中国菜过度烹饪,失去了食材本味,这道‘锅烧肘子’也许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了。

  说到这儿又要扯些题外话了。中餐是不是过度烹饪呢?

  要回答这个问题,先要聊聊中国菜系中的老大哥,鲁菜。

  鲁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菜系,地位无可撼动。而鲁菜体系的建立其实源于孔孟两家的家府菜。

  孔老夫子对吃的要求是很高的,‘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。’这‘精细’二字就决定了鲁菜的烹饪手法必定不会简单。

  ‘儒家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,然后餐饮历史的发展和这种基因传承殊途同归了。

  种花历史上一直饱受食物匮乏的困扰。在食物经常短缺的情况下,我们总是把可以吃的东西尽可能的收集起来,想办法做成食物。

  也正因为食物短缺,‘高层’将吃当成了一种‘炫耀’,烹饪手法愈加繁复;

  而‘底层’则要让粗鄙食材尽可能的‘可口’,烹饪手法也开始走向复杂。

  上下一起用力,再加上儒家文化从‘法理’上的力挺。久而久之,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烹饪文化。

  所以脱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谈烹饪,那就有点不讲理了。

  说到这里忍不住还要提一下‘脍’的问题。

  生鱼、生肉切碎切片称之为‘脍’。这应该是最简单的料理手法了。

  种花自古一直有食脍的历史。周青铜器的铭文上就有‘脍’。

  《论语》中对‘脍’这类食物的说法是:‘不得其酱不食’。说明孔夫子不但脍不厌细,对蘸料还很讲究,必须按照《礼记》规定的‘春葱秋芥’来。

  到了三国,曹植食‘脍’喜欢蘸小虾酱。南北朝有‘金齑玉脍’这道名菜。

  RB的特色美食‘刺身’,它的古称就是‘脍’。不用问,这个字肯定是遣唐使带回去的。

  从周到汉,从两晋到唐宋,种花‘食脍’的传统一直没中断过。

  ‘脍’是月字边,所以不是单指‘鱼生’,还有牛羊肉类的‘肉脍’。

  到了明朝,‘肉脍’已不再见记载。而老祖宗在不断的试错中也逐渐发现了淡水鱼寄生虫的危害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明确提出了反对生食。这等于宣告‘食脍’的死刑了。

  到了清朝,‘鱼脍’消失,只留下了南方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个传统。

  其实满人传统饮食中有‘鱼脍’,宫里就有过记载,但入了关后被汉人勾带着也不吃了。

  一个大类的食物就这么在种花主流食谱中消失了,说实话,有点可惜。

  在华夏,‘脍’的历史渊源流长,但不代表吃‘活食’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