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zt:北宋三衙武将之地位_帝国的黎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”[5](后集卷21)三衙作为“武臣极任”,当然更为突出,像仁宗朝御史中丞贾昌朝在分析外戚等“恩倖子弟”垂涎三衙职位的原因时就说:“其志不过利转迁之速,俸赐之厚耳。”[7](卷138)事实也就是如此。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,请看下表。

  表1三衙(三衙俸禄基本上按照节度使、留后、观察、防御、团练使、刺史的官阶发放)与宰执俸禄对照表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职务俸钱衣赐(年匹、两)禄粟

  月贯(千)绫绢绵罗月石

  宰执宰相、枢密使30040601001100

  参事政事、枢

  密副使2002030501100

  知院事、同知

  院事2002030501100

  签书枢密院事150203050170

  三衙节度使4004020050010150

  节度观察留后20020100100

  观察使20020100100

  防御使20020100100

  团练使1502010070

  刺史502010050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从中不难看出,三衙俸禄的整体水平与宰执处于同一水平线上,位至节度使的殿前、马、步军都副指挥使俸禄甚至在宰相之上。(注:此表主要依据汪圣铎:《两宋财政史》,(中华书局1995年版,下册第780至784页)《北宋元丰改制前文武官员料钱、衣赐数额表》;并参看诸葛忆兵:《宋代宰辅制度研究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158页。)

  2.恩荫妻、子。恩荫,又称“任子”、“门荫”、“世赏”,是指朝廷根据官员职、阶高低而授给其子孙或亲属以官衔或差遣的制度。北宋恩荫之滥是空前的,仅名目就分为郊祀、圣节(皇帝生日)、官员致仕、官员申报遗表和临时性恩典五大类。从真宗朝开始,北宋恩荫制度趋向固定化,规定:文官自侍御史知杂事以上,每年荫补一人;从带职员外郎以上,每三年荫补一人;武臣从横行以上,每年荫补一人;自诸司副使以上,每三年荫补一人[8](P640)

  三衙除依例享受上述待遇之外,还有所谓“初除管军恩例”。以位至节度使的殿前都、副指挥使为例,一是加封母、妻,“母封郡太夫人,妻封郡夫人”。[9](卷中)二是补亲子或孙一人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