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33章 父不如子_重生北魏末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命人复审,这时候一直旁观的高澄终于亲自下场。

  他认为司马子如身为台阁要员,应有体面,既然查实无罪,何须再三受审,这又成何体统。

  小高王发话,元善见只能下令释放司马子如,将其官复原职。

  按照北魏官场规矩,接下来便是对太中大夫杜弼的倒算。

  一整套流程还没开始,司马子如便向元善见上书,历数往日杜弼一人独撑御史台的举动,为他求情。

  又谈及御史有纠察不法的责任,但因为这种因言获罪的旧例,致使御史台众人畏惧罪责,不敢言事,才有了如今吏治败坏的局面。

  认为乱世当用重典,请求赋予御史风闻奏事之权,不以言语问责。

  司马子如这番上表,一石激起千层浪,引发非高党大臣的强烈反弹,无论是否宗室,尽皆上言祖宗之法不能变。

  没有人是傻子,在废除停年格,升迁只看政绩的时期,御史的政绩是什么,不就是纠察不法,弹劾官吏吗?

  真要给了御史这么大职权,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,就是在养一条疯狗,就算这条疯狗咬起来不分人,但救命的药握在高澄手中。

  高党勋贵被咬了,在狱里养上几天也就康复,非高党被咬了,不死也要脱层皮。

  面对非高党大臣的反扑,尚书令高澄一面安排听望司操纵民间舆论。

  另一方面对侍中李元忠、侍中高隆之等人道:

  “司马侍中不计旧怨、一心为公,有臣如此,国之幸事,诸君当效其行。”

  得到暗示的李元忠、高隆之立即上表支持司马子如。

  有了这两位带头,高党与非高党就御史职权一事在朝堂对垒。

  在高澄没有下场的情况下,两方陷入僵持,这时候民间舆论起到了巨大作用。

  如今吏治腐败,在野士人、学子都看在眼里,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,监察缺失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在听望司的有意引导下,士人学子纷纷涌向阊阖门外,向天子请命,请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,赋予风闻奏事之权,方便其纠劾不法。

  而御史台众御史也纷纷上表言说昔日苦衷。

  眼见群情汹汹,众人都将矛头指向监察缺失致使吏治败坏,高澄终于下场和稀泥,他一方面表态支持司马子如不以言语怪罪御史的建议,另一方面也认为只因道听途说就要将官吏入狱待审,不止有失身份,更耽误政事。

  于是上书天子,请求在赋予御史闻风奏事之权的同时,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,不能将涉事官员解职收押。

  并且调查期限必须明确下来,不能无限期拖延,影响官员治事。

  京官以五日为期,地方官吏以使者到达地方后开始计算,以十日为限。

  同时御史不能享有无限免责权,一旦累积有三次纠察不实,三年期满后,平调任职地方。

  超过三次纠察不实,即按旧例治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