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104 庶子_飞鱼过肩锦衣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一点,虽然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。

  “其实我常常还是会怀疑,以父亲之勇武,你身上实在没一点他的影子。”张辅略带着调侃的语气说,“若非父上亲口嘱托……”

  张贲笑道:“我是后来吃胖的,再者说,父亲之勇武,岂不都传承在大哥你身上了。”

  张辅也笑了:“后来我想想,以圣上之雄武大略,太子殿下却也……呵,我便也就释然了……你这么胖,跟太子殿下想必很能聊得来。有机会,我当引见一番。”

  这话的意思,摆明了张辅是站在太子这一边的。

  彼时太子与汉赵二王的明争暗斗正烈,尤以汉王朱高煦攻势最猛。

  史称太子朱高炽肥笨迟缓,而汉王朱高煦却长大轻捷;朱高炽木讷凝重,朱高煦却是巧言如簧。相比之下,朱棣也是更喜欢他的次子朱高煦,靖难之役,朱高煦不止一次奋勇立功,更曾多次为他解围,使其脱离险境。

  当年关于立太子之事,朱棣征求了靖难功臣的意见,武将们几乎都推举朱高煦,毕竟在一条战线上并肩作过战;而文臣则基本都站在了朱高炽这一边。

  由此,文臣之首内阁首辅解缙就此成为了朱高煦的眼中钉肉中刺,三年后,被贬去广西当了参议,解缙被贬,太子党大受打击。

  武将这边,张辅却是个例外,当然,他从未表露出来——也许张贲的低调,就是跟他这位大哥学的,或者,是张辅这位大哥言传身教的。

  张贲也是第一次知道,他是站在太子这一边的。他心里不由一阵激动,也有了些许惶恐,原来张辅的低调,是为了日后的高调。然而他张贲的低调,是真正的低调,他喜欢上了低调平淡的生活,从未想过要卷入腥风血雨的朝堂纷争。

  不过他也知道,最终的胜利者,是太子朱高炽,大哥是对的!所以内心的惶恐,终归是少了一些。

  只是自己能在这两方对决中起什么作用呢?大哥说要替我引见太子殿下,究竟何意?

  张辅似是看穿了他的顾虑,道:“安南陈季余党未灭,乍服乍叛,反复不定,我刚入宫面见圣上,领了征虏大将军印,过两日便要前往征讨……”

  安南即今越南。张贲说:“越……安南国人,向来如此德行!弟祝大哥,一举平寇,早日凯旋!”

  “朝中的事,你在锦衣卫中,多多留意。”张辅说。

  “是。”张贲点点头。

  “只不过行事千万莫要鲁莽。行军作战,最忌冒进,你们也当如此。”张辅谆谆告诫,“我听闻你最近结交了两名兄弟,怎么,有我做兄弟,还不够吗?”

  “哈哈。”张贲笑道,“大哥说笑了,只不过与他俩情投意合……他们人都还不错的。”

  “如此最好。”

  史称张辅四征安南,如果没记错的话,这一次,是第三次出征了。

  两年前,张辅首征安南率明军班师回国,前安南陈朝将领简定、邓悉、阮帅等人就起兵反叛,并推出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,安南地区的百姓积极参与反叛,大明在安南的管治陷入崩溃边缘。

  朱棣龙颜大怒,祭出自己的“王牌大杀器”——张辅,二征安南!

  张辅一出手就大败陈季扩的军队,陈季扩只得退守乂安以待时变。张辅正欲一鼓作气荡平陈季扩,明军主力却在北方草原受到重创,丘福十万北伐军被鞑靼击破。朱棣只得召回张辅,开启北征漠北的军事行动,陈季扩也因此躲过一劫。

  朱棣在斡难河大败鞑靼部,暂时解决北方危机,于是重启安南战事,命令张辅率部三征安南。因为张辅在安南军民中天神般的威望,彼一到前线,明军就士气大振,而陈季扩所部士兵为之气泄……

  首征安南那一年,张辅三十二岁。

  这一年,张辅也才三十六岁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