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零七章 争锋_重生之大导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基德剧组的?

  印象中,韩国只有一部影片进入了国际竞赛单元,就是著名导演金基德的《地址不详》,不过最后却一无所获。

  而跟韩国人争论的两个人,张维都非常熟悉,一个华语电影第六代导演的扛旗人物贾彰柯,另一位则是素有香港“草根导演”和“低成本导演”之称的dúlì电影人陈裹。

  提起陈裹,虽说大陆影迷对他知之甚少,但是他在圈子里确实重量级人物。

  当王加卫以华丽的影像、后现代的思辨在香港影坛风头正劲之时,与他风格截然相反的“草根导演”陈裹也悄然冒起。九十年代初,陈裹推出了导演处女作《大闹?广昌隆》(1993年),试图以主流商业路线取得一席之地,但这部商业片并未产生什么特别反响。

  不过之后陈裹开始改弦更张,意图以dúlì艺术电影来取得话语权。事实证明,陈裹的这种改变非常奏效,一九九七年,他以区区50万港元和别人弃用的八万英尺胶片自编自导了《香港?制造》,公映后的影片因为影片本身深刻尖锐的风格,导致票房不是很理想,却赢得了岛内外的多项大奖。

  《香港?制造》不但夺得香港电影金象奖最佳导演奖,更是参展多个本地及国际电影节,获大小奖项超过二十个,使陈裹一鸣惊人,也赢得了继续拍摄艺术片的信心和资本。

  接着陈裹又拍成了《去年烟花?特别多》,入选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,随即拍摄的《细路?祥》也以细腻的风格和独特的视角,成为香港城中热话。这三部电影被称为陈裹的电影“三部曲”,也奠定了他在香港电影乃至国际电影界的地位。

  不过陈裹的成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
  学生时代的陈裹,曾在戏院做过暑期工,当放映员。八十年代初入电影圈,从场务、灯光组小工、副导、制片、以至策划及导演做起,对电影制作的每个岗位了如指掌。

  一九九三年他首次正式执导《大闹?广昌隆》,然而拍完之后被放在仓底足足三年,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。但个xìng倔强的他坚持做了下来,并取得了成功。

  可以说,陈裹的路和上一世张维走的路出乎寻常的一致。只是前者功成名就,张维一文不值罢了。

  看着陈裹和韩国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模样,张维笑着摇了摇,华语电影不景气,在人家面前,饶是抬杠也没有底气。

  再看坐在椅子上不断揪着短胡须的贾彰柯,对方此时愤慨的心情丝毫不亚于陈裹。只是贾彰柯一直不擅言谈,不想与人争论罢了。但是谈到对自己国家以及华语电影的热爱,他不逊于任何人。

  这两个人都是“有良心”的好导演。

  “你们的电影,除了自娱自乐,自我炒作以外,还是什么?”这时一个带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