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526章 去往山南道_大唐农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利用亚种间杂种的优势的主要难题,试验田里新育成的亚种间超级杂交稻,穗大,粒多,品质优良,比之前普遍种植的高产杂交稻的产量,还高百分之二十,亩产量已经突破千公斤。

  但是,亩产两千多斤这个产量,在这个时期,孙享福是不敢想的,他虽然知道整套理论知识,也曾经参与种植过,但目前的科技条件有限,首先你田地肥力,就不可能达到后世那些试验田的指标。

  所以,想将水稻的产量提升上去,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,就像他教农门子弟,用四进制种子管理技术培育良种小麦种子一样,差不多需要几年的时间,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,后面,再循序渐进,逐渐推高。

  当然,他既然决定要出手做,那么还是有些把握的。

  贞观元年,他在岭南开试验田,种植占城稻,实现了亩产湿重十石三的成绩,按照干稻谷算,应该是八石多不到九石的样子,算一千斤吧!那么打出来的米,应该是七八百斤。

  而实际上,普通百姓种植出来的产量,比他那块试验田的产量,还是要低很多的,从江南和岭南那边这两年反馈回来的数据,普通百姓,即便是只取上田的产量计算平均值,亩产出来入库的干稻谷,也基本超不过六石,只有七百来斤的样子,能出米四石多,五百多斤的样子,大致与后世明朝时期的水平相当。

  在孙享福看来,这个产量的提升空间,其实还很大,在洞庭湖区这样正好适合一年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地区,如果使用三系杂交水稻技术种植,亩产应该能在之前的最好成绩上,提到一到两成。

  如果条件成熟,推进超级稻育种计划,像后世九六年到千禧年,我国第一期超级稻那样,产量到达亩产七百公斤以上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
  这是因为孙享福所学习使用的技术,比第一代超级稻育种的时期,已经先进了三到四个层次,当然,是不可能超过第三期的亩产九百公斤的产量的,因为到了第三期,已经开始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了。

  孙享福在没有使用分子技术的前提条件下,顶多能将常规育种技术,发挥到极致,将其推进到亩产七八百公斤的样子,毕竟,这个时期一亩地只相当于后世八成多一点的样子,如果亩产能上一千五百斤干稻谷,就比他第一次在岭南试验田的产量,提高了五成左右,这已经足以震惊世人了。

  除去两成左右谷壳的重量,亩产能有十石大米,即便是普通百姓不可能种到孙享福这个程度,七八石左右,还是很有可能达到的,这就比关中现在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经济价值还要高出许多了,有了这个粮食产量在,一亩地的产出,差不多就足以供应一个人一年的主粮消耗,按每个青壮成年人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uanshu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